【健康科普】热射病指南
发布日期: 2022-07-29 浏览次数:1688


2022/春/季/流/感/病/毒/预/防/提/示


热射病指南


今年全国各地

已有多人确诊“热射病”

有的患者因此昏迷乃至死亡

目前已有浙江、四川、福建、

江苏、河南5省出现了热射病病例,

已有人因热射病死亡。






会员部

「基层学会官微」出品



什么是热射病?
哪些人容易中招?


什么是热射病?

据报道,热射病就是最危险、最严重的中暑,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肌肉组织、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呼吸功能、心血管功能等全身性问题,极易引发多器官衰竭。

医生表示,热射病的死亡率能达到70%-80%。主要表现是体温高,一般核心温度都会超过40℃,同时会出现意识不清、晕厥、幻觉、甚至抽搐。


哪些人群容易出现热射病?

热射病可分为劳力型热射病和经典型热射病。劳力型热射病主要由于高强度体力活动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常见于夏季剧烈运动的健康青年人,比如在夏季参训的官兵、运动员、消防员、建筑工人等。


而经典型热射病常见于年幼者、孕妇和年老体衰者,或者有慢性基础疾病或免疫功能受损的个体,通常是被动暴露于热环境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


如果发生热射病应如何救助?

如果发生热射病,应第一时间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然后让其平躺、物理降温、补充水分(盐水最佳)等,同时及时拨打120急救,且在急救途上救治不能停歇。


牢记这些防暑降温小知识↓



关注职业性中暑


职业性中暑指劳动者在高温作业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劳动者如果因工作原因发生职业性中暑,可以向职业病诊断机构申请诊断,一旦诊断为职业病,可以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按临床症状轻重,职业性中暑分为轻症中暑、重症中暑——


1、轻症中暑

轻症中暑除中暑先兆的症状加重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2、重症中暑

重症中暑又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型,也可出现混合型。


热痉挛

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好发于活动较多的四肢肌肉及腹肌等,尤以腓肠肌为著,常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患者意识清,体温一般正常。


热衰竭

起病迅速,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继而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律紊乱、轻度脱水,体温稍高或正常。


热射病

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疾病早期大量出汗,继之“无汗”,可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


一旦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等中暑先兆症状时,劳动者要果断中止高温作业、脱离高温环境,到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如果症状没有改善应及时就医。


值得注意的是,高温天气作业和工作场所高温作业都易导致职业性中暑,尤其是在建筑工、环卫工、炼铁(钢)工、锅炉工等岗位“打工人”。



三类“打工人”

易患职业性中暑


高温环境作业的单位和劳动者本人

都应提高防范意识

做好以下五方面预防工作


1. 做好职业健康检查

用人单位应在高温天气来临之前组织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对患有心、肺、脑血管性疾病、肺结核、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其他身体状况不适合高温作业环境的劳动者,应当及时调整作业岗位。


2. 改善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容易出现热射病?

在高温作业场所增添必要的通风或降温设备,为劳动者提供足够的防暑降温饮料及必需的药品,不得以发放钱物替代提供防暑降温饮料。


3. 合理安排作业时间

根据本单位生产特点和具体条件,按照规定合理安排调整劳动者高温天气工作时间。


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应当停止当日室外露天作业。


日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40℃以下时,用人单位全天安排劳动者室外露天作业时间累计不得超过6小时,且在气温最高时段3小时内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


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37℃以下时,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换班轮休等方式,缩短劳动者连续作业时间,并且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劳动者加班。


不得安排怀孕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在35℃以上的高温天气从事露天作业及在温度超过33℃以上的工作场所作业。


4. 加强培训教育

要专门组织对高温作业和高温天气作业劳动者进行高温防护、中暑急救等职业健康知识的培训,增强劳动者的自救互救能力。


5. 制订高温中暑应急预案并组织演习

根据从事高温作业和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者数量及作业条件等情况,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足量的急救药品。劳动者出现中暑症状时,应当立即采取救助措施,病情严重者,用人单位应当及时送医疗卫生机构治疗。


劳动者因高温作业或者高温天气作业引起的中暑,经诊断为职业病的,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来源:广东卫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