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部
「基层医药学会官微」出品
金秋时节,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病理学专委会于2025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在中山市成功举办“2025年度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病理学专委会全委会和学术年会”。本次会议以“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病理诊断、感染性疾病病理诊断、分子病理进展和病理技术进展”等热点为主题,汇聚了全国顶尖病理学家、学者及临床工作者,共同探讨病理学的最新进展与挑战。会议包括全委会、主会场、分子病理分会场、感染病理分会场和病理技术分会场,内容丰富,交流深入。
2025年10月31日晚,病理学专委会全委会以线上形式顺利召开,由主任委员李智教授主持。此次会议全面回顾了专委会2024年8月至2025年10月在组织建设、学术交流、基层帮扶、省际合作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并规划了未来发展的三个着力点。
在过去的一年中,专委会通过增补常委和委员、成立党建活动小组、青年学组和技术学组等重要举措,进一步增强了组织力量和战斗力。专委会积极推进“深耕基层”系列学术活动,陆续在惠州、粤西、新兴和顺德四地开展专题培训,并积极推动省际交流,构建起与广西、江西、新疆等地广泛的合作网络,加强交流桥梁,共同推动了病理诊断规范化进程。除进行一系列的地区培训外,专委会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活动,包括举办癫痫病理、骨髓病理及神经内分泌肿瘤专题讲习班;在云浮、广州等地举办石蜡切片竞赛,提升技术水平;由党建活动小组李海南教授牵头,举办多场特色党建活动,将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同时开展了10期青年亚专科医师能力提升活动。这些活动和举措重实践、接地气,为省内基层病理诊断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展望未来,专委会提出未来发展的三个“着力点”:1.作为组织建设的“支撑点”,加强规范引导,保证专委会良性运行;2.做学术提升的“创新点”,创建品牌学术活动,推动病理学科发展;3.作为科普服务的“辐射点”,推进科普形式多样化,创建科普品牌。
最后,专委会对妇科病理学组、骨和软组织病理学组、青年学组、病理技术学组和党建活动小组的工作表示充分肯定,并号召全体成员2026年度继续努力,为病理学事业发展贡献力量。专委会常委李扬教授、王媛媛教授、杨海峰教授、何萍教授也在会议上为专委会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11月1日上午8时,学术年会主会场在中山市会议厅正式开幕。开幕式由李智教授和周梅教授共同主持,与会专家和同仁齐聚一堂,气氛热烈。
开幕式后,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朱雄增教授在题为“组织细胞和树突细胞肿瘤病理诊断新进展”的演讲中,深入探讨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树突细胞肿瘤的罕见性、分类上的挑战以及免疫表型的特征。这些新发现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宝贵的参考。随后,南方医科大学梁莉教授就“人工智能(AI)在病理学科发展中的作用”展开讨论,强调了AI技术在提升诊断精度和效率方面的潜力。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宁燕教授和周先荣教授先后聚焦“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的病理诊断”、“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病理诊断”,结合临床案例分享了实用诊断要点,并展开详细机制阐述。在提问与讨论环节中,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等省内著名学术机构的吴秋良、成志强、何彦丽、毛荣军、曹志星、王少洪、温永琴、孙鹏等教授作为讨论嘉宾,围绕临床病理诊断问题和人工智(AI)在病理应用中的挑战与机遇展开了深入交流。研讨内容深入浅出,引发了广泛讨论,现场学术氛围十分浓厚。午间学术研讨会由王爽教授主讲 “病理实验室二代测序平台建设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及经验分享”,孙世珺教授主持。该研讨会内容实用,为实验室建设提供了宝贵参考。
学术年会分会场则聚集精准医疗与新进展,分别从分子病理技术、常规病理操作技能、感染病理诊断等多维度展开学术研讨,汇聚了国内知名专家,结合疾病病理分型和分子诊断的最新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叶庆教授系统介绍了乳腺癌分子病理的最新进展,并指出分子病理正推动诊疗模式发生变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刘志艳教授通过具体案例,深入解析了甲状腺肿瘤分子检测的临床应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廖健伟博士和黄靖华老师分别就罕见基因变异分类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分享了NGS实验室建设与使用方面的实践经验,引发热烈讨论。深圳市人民医院郭晓静教授对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及其对精准治疗的指导意义进行了详细解读。南方医科大学林洁教授则全面介绍了qPCR技术的原理、具体应用案例以及质控要点。在讨论环节,来自省内各地专家们深入探讨了分子病理标准化、技术优化以及多组学整合等议题,特别是在肠易激综合征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多组学技术为复杂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提供新工具。
感染病理分会场以主题“诊断挑战与创新”吸引了众多病理从业者前来学习和交流,这个分会场同时也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的“广东省第六届感染性疾病病理诊断学习班”。开幕式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病理科主任肖艳华教授主持,市八医院胡锦兴副院长和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感染病理组组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病理科主任刘红刚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预贺大会顺利召开,并对未来感染性疾病病理专科的发展提出了殷切的期望。
本次会议邀请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病理科的刘红刚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病理科的邓永键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的李扬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病理科的赵海鸥教授,以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病理科的肖艳华教授进行专题授课,分享了鼻腔鼻窦、肺部、皮肤、肝脏感染性疾病的病理诊断知识,以及AI病理领域的最新进展。会议还邀请了省内多家医院的专家教授担任主持工作并进行讨论。本次学习班座无虚席,省内学员学习热情高涨,得到了大会专家和学员的一致好评,共同推动感染性疾病病理专科的发展,提高了感染性疾病病理诊断的普及性,并有效提升病理医师在感染性疾病病理诊断方面的专业技术水平与医疗服务能力。
病理技术分会场则着重于病理技能提升、质控管理与病理技术的实践和创新领域。开幕式由广东省人民医院病理科豆文宪教授主持,专委会主任委员李智教授和专委会技术学组组长、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主任杜洪教授分别致辞,他们勉励病理技术工作者们不断磨炼技艺,在行业内发光发热。
会议邀请了国内知名病理技术工作者、浙江大学医学院丁伟教授围绕“病理技术工作中常见问题的分析及解决方法”这一主题,深入分享了常见技术难点的应对策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卢佳斌教授就“免疫组化质控经验分享”展开了深入探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余光银教授深入讲解了ISO 15189标准下冰冻切片的质控要求;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何欣欣教授深入探讨了“保乳手术中冰冻切片技术的难点与应对策略”。讨论环节中,省内多家知名大学、医院病理科技术组长们积极参与,还结合了临床案例,特别对强调了高质量石蜡和冰冻切片制作的关键因素,取材、冷冻温度和时间、切片技巧、固定及染色方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在会议期间,还举办了广东省青年医生诊断大赛珠中江赛区复赛,该复赛由珠海市人民医院张怡帆和张洁主持,省内知名病理专家十余人组成评委团,为青年医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本次病理学专委会学术年会内容丰富,组织有序,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病理学知识的广泛传播与深入交流,还切实强化了基层病理人才的培养工作。专委会将持续秉承“服务基层、培养人才”的宗旨,全力推动病理学科朝着更高水平迈进。我们满怀期待,盼望未来能有更多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携手共同为病理学科谱写崭新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