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部
「基层医药学会官微」出品
聚焦神经肿瘤规范化诊疗-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脑胶质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 2025 年脑胶质瘤规范化诊疗肇庆行成功举办
由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脑胶质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神经肿瘤规范化诊疗肇庆行”学术会议,于 2025年11月1日在肇庆市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郭英教授、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脑胶质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群英教授、副主任委员梁朝峰教授共同担任主席,汇聚省内外神经肿瘤领域权威专家,围绕神经肿瘤诊疗的前沿理念、技术应用与临床实践展开深度探讨,为基层神经肿瘤诊疗规范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全体与会专家合影
会议在大会主席们的精彩致辞中拉开帷幕。致辞环节,郭英教授与杨群英教授清晰阐述了本次活动的宗旨,同时对广东省内神经肿瘤多学科诊疗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为整场会议奠定了聚焦规范、协同发展的基调。
一、神经肿瘤专题探讨:前沿理念与技术的深度碰撞
(一)第一环节:手术理念革新与基层诊疗思维构建
本环节由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莫立根教授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杨群英教授共同主持,聚焦手术理念升级与基层诊疗能力提升两大核心议题。
1.手术理念演变:从 “切除” 到 “精准保护”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陈凡帆教授以 “脑胶质瘤手术理念的演变和微创理念在特定胶质瘤病例中的应用” 为主题展开分享。他指出,脑胶质瘤手术正经历从 “最大化切除” 到 “功能保护下精准切除” 的关键理念转变。演讲中,陈凡帆教授结合多例特定胶质瘤临床病例,详细解析如何通过融合术中影像、神经导航等新技术,在实现肿瘤有效切除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神经功能,为临床提供了精细化、个体化的手术治疗思路。
2.基层诊疗突破:构建全流程规范思维
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岑庆君教授围绕 “基层医院神经肿瘤的临床诊疗思维构建” 进行分享。他强调,基层医院是神经肿瘤诊疗的 “前沿阵地”,但受限于医疗资源与技术条件,诊疗思维的规范化构建尤为重要。岑庆君教授从基层实际诊疗场景出发,系统讲解如何建立 “症状识别 - 影像评估 - 多学科协作 - 规范化随访” 的全流程诊疗思维,为基层医疗机构提升神经肿瘤诊疗规范性与有效性提供了可落地的实践路径。
本环节分享结束后,薄金红、陈汉明、陈志生、陈智国、蔡珺及宋继伟教授围绕上述讲题展开深入讨论,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提出补充见解,进一步丰富了议题的实践指导价值。
(二)第二环节:微创技术应用与高级别胶质瘤全程管理
本环节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庄教授主持,重点探讨复杂肿瘤微创治疗与高危肿瘤全周期管理策略。
1.内镜技术突破:复杂听神经瘤手术新路径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罗伦教授以 “内镜辅助听神经瘤切除手术的应用探讨” 为题进行分享。他提到,听神经瘤手术对术者操作技术与设备支持要求极高,而内镜技术的引入为手术带来了新突破。罗伦教授结合多例临床手术案例,详细讲解内镜辅助下听神经瘤切除的手术入路选择、术中神经保护技巧及术后并发症防控方案,充分展现了微创技术在复杂神经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潜力。
2.全程管理体系:改善高级别胶质瘤预后关键
深圳市人民医院李子煌教授分享 “高级别胶质瘤的全程管理体系”。他指出,高级别胶质瘤具有预后差、复发率高的特点,建立全周期管理体系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核心。李子煌教授从 “手术切除 - 术后放疗 - 辅助化疗 - 靶向 / 免疫治疗 - 长期康复随访” 全流程出发,系统介绍多学科协作下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逻辑,强调全程监测肿瘤进展、动态调整治疗策略的重要性。
本环节讨论阶段,成庆辉、邓美玲、梁煜、沈关驻、邹艳、钟向球、叶卓鹏及卢秋霞教授围绕微创技术推广、高级别胶质瘤耐药应对等问题展开交流,提出多项兼具理论与实践价值的建议。
(三)第三环节:分子病理诊断与靶向治疗实践
本环节由广东三九脑科医院赖名耀教授及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崔润教授共同主持,聚焦分子病理在精准诊疗中的应用与靶向治疗最新进展。
1.分子病理共识:2025 版指南解读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胡婉明教授解读 “胶质瘤分子病理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25 版)”。她强调,分子病理诊断是胶质瘤精准诊疗的基石,2025版共识的更新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最新指引。胡婉明教授逐条梳理共识核心要点,重点解析 IDH 突变、MGMT 甲基化等关键分子标志物在胶质瘤分型判断、预后评估及治疗方案选择中的核心价值,助力临床实现 “病理形态 - 分子特征 - 临床疗效” 的精准对接。
2.靶向治疗进展:IDH 突变型胶质瘤治疗新方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沈国平教授分享 “IDH 突变型胶质瘤靶向研究历程及临床实践”。他介绍,IDH 突变是胶质瘤重要的分子亚型标志,近年来相关靶向治疗研究进展迅速。沈国平教授系统梳理 IDH 突变型胶质瘤靶向药物的研发脉络,结合最新临床研究数据,详细讲解靶向治疗的适用人群、用药时机、疗效评估方法及耐药后的应对策略,并特别指出:胶质母细胞瘤多为 IDH 野生型,少突胶质细胞瘤、星形胶质细胞瘤多为 IDH 突变型,这一分子特征对治疗方案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讨论环节,曾志坚、杜晓京、何科君、何志伟、惠大阳及卢秋霞教授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就分子检测时机、靶向药物联合方案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为参会者提供了丰富的实战参考。
二、病例分享环节:实战案例解析与多学科会诊
本环节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梁朝峰教授主持,通过典型病例分享与MDT,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鉴别诊断案例:神经肿瘤与脑脓肿的精准区分
贺州市中医医院钟向球教授带来一例神经肿瘤与脑脓肿鉴别诊断的典型病例。他从患者病史采集、影像学特征分析、实验室检查结果解读到最终治疗决策制定,完整呈现了临床诊疗思路,重点强调了易混淆病例中 “影像 - 病理 - 临床症状” 综合判断的重要性,引发与会者对误诊风险防控的深入思考。
2.靶向治疗案例:IDH 抑制剂在 HGG 患者中的应用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诗蓓医生分享 “IDH 抑制剂在初治 IDH 突变的高级别胶质瘤患者中的临床实践病例”。她展示了 IDH 抑制剂单药治疗及联合化疗、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疗效数据:部分患者通过治疗实现肿瘤体积缩小与神经功能改善,但仍面临耐药问题。王诗蓓医生指出,精准分子分型、动态基因监测及个体化联合治疗方案是提升疗效的关键,同时需重视不良反应管理与长期随访。
3.复发肿瘤案例:IDH 突变型星形细胞瘤的挽救性治疗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欧云谋医生分享 “IDH 突变型星形细胞瘤 1 例病例分析”。该病例聚焦具有特殊分子病理突变的胶质瘤进展后的挽救性治疗,详细分析了治疗方案选择的循证依据、风险获益比评估过程,以及 “穿透疗法” 在临床中的应用细节,为复发胶质瘤的诊疗提供了宝贵的实战经验。
病例分享结束后,全体参会专家围绕上述病例及临床中常见的疑难问题,从外科手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病理诊断、医学影像等多学科视角进行深度会诊,通过观点碰撞形成多项精准诊疗建议。
三、会议总结:锚定规范化,共促神经肿瘤诊疗新发展
会议最后,郭英教授与杨群英教授共同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两位主席充分肯定了各位专家的精彩分享与深入探讨,再次强调神经肿瘤规范化诊疗对提升患者预后、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并呼吁省内外神经肿瘤领域同道持续加强学术交流与临床协作,共同推动基层神经肿瘤诊疗水平再上新台阶,最终让更多患者受益。
本次会议作为神经肿瘤领域的学术盛宴,不仅集中展现了省内外专家的诊疗智慧,更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了规范化诊疗的实践指引。未来,随着多学科协作的不断深化、前沿技术的持续推广,神经肿瘤诊疗领域必将迎来更多突破,为患者带来更多生存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