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新闻】脑胶质瘤多学诊疗科专委会异病同治少见靶点专家诊疗研讨会在广州市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 2025-10-11 浏览次数:127
图片

会员部

「基层医药学会官微」出品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脑胶质瘤多学诊疗科专委会异病同治少见靶点专家诊疗研讨会


2025年9月26日,由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脑胶质瘤多学科诊疗专委会主办的“异病同治少见靶点专家诊疗研讨会”在广州市成功举办。本次会议汇聚了省内神经肿瘤领域10余位专家,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暨南大学附属一院及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本次会议围绕“异病同治”的先进理念,聚焦脑胶质瘤等神经肿瘤中少见靶点的前沿进展、临床实践以及并发症的管理,展开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交流。

授课环节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杨群英教授主持。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医学中心崔润医生带来“异病同治-BRAF Pan tumor诊疗的进阶之路”。分享中提到BRAF突变作为一个经典的驱动基因,其意义早已超越传统的黑色素瘤,在胶质瘤、肺癌、结直肠癌等多种实体瘤中均有检出,是践行“异病同治”理念的典范靶点。然而,在不同癌种的不同病理分级和分子背景中,BRAF抑制剂的疗效与临床应用策略存在显著差异。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诗蓓医生分享了临床实践应用案例,“安罗替尼联合TMZ剂量密集方案诊疗stupp方案复发或进展后的胶质母细胞瘤”。这一联合治疗方案为Stupp方案失败后的GBM患者提供了一个有前景的治疗选择。这一实践体现了在精准医疗时代下,基于肿瘤生物学特性进行“老药新用”组合探索的临床价值。同时,她也指出,该方案的有效性及最佳适用人群仍需更大样本的前瞻性临床研究予以验证。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董军教授分享了“双靶不良反应管理”。分享中重点提到如何有效管理其独特且复杂的不良反应,成为保障治疗安全、确保疗效达成的关键环节。董军教授的报告系统性地梳理了相关管理策略,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指导。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谢浩群医生分享了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在脑胶质瘤治疗中的临床实践案例。尽管“双靶”方案在黑色素瘤等领域已成熟应用,但其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特别是各类胶质瘤中的价值正被不断重新认识。她的报告通过展示不同病理类型、不同临床场景下的病例,系统阐述了该方案的应用策略与价值。

讨论环节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翁德胜教授主持。

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杜晓京教授、邓美玲教授、鲁运新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沈国平教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李笑秋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董珺教授及暨南大学附属一院殷子珺教授围绕治疗持续时间、停药标准、与放疗等其他局部治疗方式的联合时机、药物不良反应管理以及耐药后的治疗策略等实际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在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脑胶质瘤多学科诊疗专委会的鼎力支持下,本次研讨会顺利完成全部议程,围绕“异病同治”这一前沿理念,聚焦神经肿瘤领域的“少见靶点”,进行了一场高密度、高质量的思想碰撞与学术交融。它不仅仅是一场学术会议,更是一个新的起点。它为我们指明了在精准医疗时代下,神经肿瘤诊疗的发展方向——更精准的分型、更个体化的方案、更全程的关爱、更紧密的协作。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