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部
「基层医药学会官微」出品
2024年6月15日,由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病理学专委员会主办的“逸仙病理论坛系列活动-《病理诊断技术与应用论坛》”在广州隆重举行。此次会议聚焦临床病理诊断技术热点及新进展,围绕如何做好病理技术质控,如何实现病理新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操作,以及病理新技术对临床病理诊断的意义和价值等问题进行讨论和分享。会议邀请了省内各头部医院病理科的知名病理诊断医师和技术专家现场授课和讨论。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病理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病理科主任李智教授和病理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主任杜洪教授作为大会主席,分别作精彩开场的致辞。他们指出了目前病理诊断和技术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提出只有在临床实践中重视技术工作,将病理技术提高到一定的层次水平,才能为精准的病理诊断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两者互为基础,相互支撑,缺一不可。会议吸引了全省各地区近100名病理诊断和技术工作者线下参会讨论和交流。
病理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病理科主任李智教授致辞
病理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主任杜洪教授致辞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病理科黄马燕教授带了《探究H&E染色及其常见问题》专题分享,HE 染色,作为组织学和病理学中最常用的染色方法之一,对于疾病诊断和科学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HE 染色,即苏木精-伊红染色,能够清晰地显示细胞和组织的形态结构。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影响染色效果和诊断准确性。在专题会议上,黄马燕教授指出,常见的问题包括染色不均、细胞核染色过浅或过深、细胞质染色不理想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试剂质量不佳、操作步骤不规范、切片处理不当等。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解决方案。还强调了加强技术培训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不断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 HE 染色中的问题,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病理科黄马燕教授分享专题报告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病理科潘宇航教授就《免疫组化染色常见问题和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免疫组化染色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检测手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一技术对于肿瘤诊断、病理学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潘宇航教授指出,样本质量、试剂质量、实验操作过程、对照设置、仪器的维护这些都是免疫组化染色过程中经常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也是我们在日常工作需要注意和质控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对以上各个环节的严格质控,才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免疫组化技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诊断和科研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病理科潘宇航教授分享专题报告
广东省人民医院病理科罗陆侨教授带来了《聚焦靶向治疗靶点蛋白IHC检测》专题报告,详细介绍了靶向治疗作为一种精准的癌症治疗方法,在肿瘤治疗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免疫组化(IHC)检测在靶向治疗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IHC 检测能够帮助确定肿瘤组织中特定靶点蛋白的表达水平。对于许多靶向药物,如针对 HER2 阳性非小细胞肺癌的德曲妥珠单抗、针对MET过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的赛沃替尼等,IHC 检测可以明确患者是否适合接受相应的靶向治疗。罗陆侨教授介绍非小细胞肺癌MET基因、HER2基因的最新专家共识与指南,并做了精彩的案例分享。
广东省人民医院病理科罗陆侨教授分享专题报告
此次会议还邀请了省内知名病理诊断医师和技术专家进行了精彩的圆桌会议讨论。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病理科主任王爽教授和广东省中医院病理科何青莲教授做为圆桌会议的主持,展开了多个病理热点话题的引导,并邀请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侯景辉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卢佳斌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沈溪明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郑晓克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颜黎栩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廖德贵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孙鹏教授作为会议讨论嘉宾,在约1个半小时的专题讨论环节中分享了各自的经验,内容丰富,引人入胜。特别是对靶/免治疗时代到来之际,如何通过病理技术检测相应的分子靶点和免疫相关受体的技术问题、病理判读问题,以及在临床实践工作中的诊断陷阱和注意要点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并希望省内病理学各级学会/协会应组织举办相应的培训会、学习班,让“精准治疗、诊断先行”的诊疗理念在基层推广,有效地提高基层医院诊疗水平。
最后,李智主任委员为会议做总结,希望在分子诊疗时代,不论是病理医师还是病理技师,都应尽可能地吸收新知识、新理念,并尽快地将这些新科技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更好地为患者诊疗服务。本次会议是今年省内病理界首次举办的较高规格病理技术交流会,为病理医师和病理技师提供了极佳的交流平台,有力地促进了病理技术同道的互相交流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会议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