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新闻】“流式血小板功能检测及应用在线研讨会”圆满召开
发布日期: 2024-02-01 浏览次数:1200


会员部

「基层医药学会官微」出品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流式血小板功能检测及应用在线研讨会”圆满召开


具有“小身材,大作用”美称的血小板在凝血、免疫、抗炎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进一步探讨血小板功能异常对临床疾病的影响。由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主办的“流式血小板功能检测及应用在线研讨会”于1月28日顺利召开。


本次会议特邀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侯铁英教授为大会主席,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僧靖静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唐宁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冯学烽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卢卫国教授为大会主持嘉宾,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张真路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林育林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陈亮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张红菊教授为大会作专题报告,同时邀请到来自各大医院的检验科及临床科室的医生参加。


大会致辞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侯铁英教授为本次研讨会进行了开幕致辞,侯教授表示,本次会议邀请了国内著名的检验与临床专家来对血小板检测及相关疾病的治疗进行专题报告,共同探讨血小板功能检测技术。随着科技发展,研究发现血小板功能在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炎症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在有很多指南已将血小板功能检测用于疾病辅助诊断、指导疾病治疗中,尤其是在血栓性疾病中,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心梗、脑梗等血栓性疾病的重要诊疗措施。然而不同患者对同等剂量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反应性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与再发血栓或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显著相关。因此,对抗血小板药物的有效性进行个体化预测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要做好血小板检测不容易,因为干扰因素太多了。如金标准法光比浊法,因为操作繁琐、检测结果不理想,难以推广。所以,如何做好血小板检测,是检验与临床都非常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次讨论会将围绕血小板功能检测流式新技术展开,以便为临床检测血小板提供更为快速、准确度高的技术!侯教授希望通过本次检验专家、临床专家的学术碰撞,大家能收获颇丰血小板功能检测知识。


专题报告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张真路教授进行了《P-选择素临床应用价值》专题报告。张教授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展开,深入浅出介绍了血小板功能,点出了P-选择素临床应用价值。P-选择素是血小板活化指标,而血小板活化是血栓形成的核心环节,是冠心病的“祸根”,因此,防治动脉粥硬化血栓形成的长期过程中均需要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贯穿了冠心病真个治疗过程。但抗血小板治疗存在个体差异化,有高反应性、低反应性,因此,在抗血小板治疗窗口期,要监测血小板功能,尤其是血小板活化水平,帮助临床医生找到更为优化的抗血小板方案。张教授肯定了血小板功能检测在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亚心医院已经将P-选择素检测加入抗血小板治疗方案优化流程,并做了大量临床研究,明确了其价值。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林育林教授进行了《骨科关节手术血小板治疗管理》专题报告。林教授从手术最为常见并发症——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概念入手,引出血小板在其中的临床应用。由于手术中出血量非常大,因此凝血系统活化程度高,可能引发高凝血,因此需要使用抗凝血药物进行防治。但是抗凝和止血之间平衡如果控制不好,就会引发严重出血和血栓栓塞,这些都是死亡风险高的并发症。而血小板活化功能在凝血形成中发挥作用,通过监测血小板功能,可以辅助医生优化抗凝血治疗方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陈亮教授进行了《血小板功能流式检测应用- ICU》专题报告。陈教授从重症科常见疾病、血小板功能简介、血小板功能在ICU中临床应用这三个方面进行专题报告。报告中指出,血小板功能检测可辅助心肌梗死、脑梗死、脓毒症、重症肺炎等重症疾病的诊断、早期预警血栓形成、评估疾病严重程度、药物监测及预后评估。


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张红菊教授进行了《血小板功能检测为抗血小板治疗保驾护航》专题报告。张教授围绕血小板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展开专题报告,缺血性脑卒中现在是中国死亡最为常见的病因,血小板活化在卒中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是防治卒中的一种方式。张教授最后还分享病例,指出了血小板功能监在脑血管病的治疗效果监测价值。


大会总结


最后,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周强教授进行了此次会议的总结。对开幕致辞嘉宾、主持嘉宾、授课专家表示了感谢,本次会议重点突出了流式血小板功能检测在心脑血管疾病、炎症等疾病诊断、抗血小板治疗监测中的重要性。通过此次会议,不仅让临床医生了解了血小板功能流式检测项目的新方法新应用,而且也让检验科医生了解了临床的痛点和需求,为今后多学科交叉发展,解决临床具体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主持专家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