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部
「基层医药学会官微」出品
近年来,恶性胶质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5年生存率低,死亡率在全身的恶性肿瘤中位于第三位,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已经严重威胁我国患者的生存。在如今MDT诊疗模式下,多学科之间的合作交流是确保患者治疗可及,并赢得生存获益的关键。
为促进神经肿瘤领域多学科临床专家之间的沟通交流,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完善神经肿瘤的规范化治疗,让更多患者获益,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主办的“神经肿瘤规范化治疗多学科精英论坛”于2022年12月13日在线上举行。本次会议齐聚了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伽玛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等多位胶质瘤领域临床专家,针对新时代下胶质瘤规范化治疗、胶质瘤手术切除策略、胶质瘤临床病例等内容进行探索和讨论。
大会由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庄冬晓教授及放疗中心副主任汪洋教授共同主持,面向神经肿瘤领域临床各科室的医护人员,整合国内优质专家资源,通过线上云会议形式,促进神经系统肿瘤领域各学科相关医护人员的沟通与交流,提升我国神经肿瘤临床诊疗水平,推动我国神经肿瘤诊疗迈上新台阶,使更多的神经肿瘤患者获益。
大会第一环节是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路俊锋教授带来的“功能区脑胶质瘤的手术策略”。路俊锋教授提到,若不在脑功能区手术中进行功能保护,可能造成23%的永久性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尤其是运动功能与语言功能,因此,如何在功能区脑胶质瘤的手术中进行定位与保护至关重要。路俊锋教授就运动区定位与保护分享了两个病例。病例一术前核磁共振发现其病灶位于右侧额叶中央前回Omega区,运动区已被肿瘤推挤至后方。手术在唤醒麻醉及皮质下电刺激的监护下进行,肿瘤切除直到患者手部运动逐渐减弱为止,此时已非常接近运动皮层下通路,最终达到了90%左右的切除程度。第二个病例的病灶位置也在中央前回,位于手运动区与脚运动区中间,术后一个月内出现手部及上肢的偏瘫,但术后半年已完全恢复。同时,路俊锋教授还分享了有关语言功能定位与保护的两个病例。病例一的病灶出现在典型的broca区,由于真正的言语产生中枢是中央前回腹侧部而不是broca区,因此该病例实现了完整的肿瘤切除,术后并未出现任何语言功能障碍。病例二的病灶横跨岛盖部、中央前回、中央后回腹侧部,术后一个月出现严重的语言障碍,但经过三个月语言功能已得到完全恢复。
专题讨论一由大会主席庄冬晓教授进行引导与交流,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郝斌教授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谢涛教授就大会第一环节功能区脑胶质瘤的手术策略进行了讨论。专家们就功能区定位所遵循的原则、语言定位的三大任务、术后功能障碍的恢复情况等方面交流了自身临床经验的收获与心得,并提出了未来功能区精准定位、精准保护的努力方向。
大会第二环节是由上海伽玛医院放疗科副主任倪春霞教授带来的“新时代下胶质瘤规范化治疗的思考”。倪春霞教授指出,在精准的神经外科手术完成后,作为下游的放疗科医生,必须要有更高、更精、更准确的治疗,才能给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的延长。GAP研究显示,目前中国89.1%的医生会建议新诊断GBM患者采用STUPP方案进行治疗,而仅有15.8%的胶质瘤患者最终接受规范化治疗。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患者自身理念及现实因素的原因;另一方面是临床规范化治疗中存在的脱节与挑战,例如MDT不完善、规范化治疗观念待提升、临床科研存在差距、国家医改政策影响、患者缺乏系统性管理等等。因此,推动MDT诊疗模式的建设、提高临床医学转化、健全患者个体化治疗及随访体系等等策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倪春霞教授分享的病例中,通过两次MDT讨论,认为该患者的肿瘤恶性程度较高,需进行STUPP方案规范化治疗,并安排科内专人进行随访工作。在规范化治疗后该患者病灶有明显缩小,目前仍在辅助替莫唑安治疗阶段,并即将迎来下一次随访。
专题讨论三由大会主席汪洋教授进行引导与交流,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黄若凡教授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的王春刚教授,就大会第二环节新时代下胶质瘤规范化治疗的思考展开了热烈的探讨。专家们一致认为,现阶段最核心的问题是医生教育,即要让医生真正领会、参透新的诊断标准,并在临床实践中予以贯彻。同时,医生面对病例的思考应站在更高的角度,而不仅局限于自身所在的学科,再度强调了神经肿瘤多学科交流的重要性。不仅如此,专家们也指出了目前医保政策发展跟不上临床指南发展的问题以及患者教育缺失的问题,并对这两点提出了期待与展望。
大会第三环节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毕云科教授带来的“一例弥漫中线脑胶质瘤的诊治”。在毕云科教授分享的病例中,该患者诊断出“弥漫性中线胶质瘤,伴H3K27改变”,此类肿瘤整体预后很差,2年生存率小于10%。该病例选择了H3K27改变的弥漫性中线胶质瘤的标准治疗方案,即放射治疗,配合替莫唑安辅助治疗,以及个性化治疗方案如Panobinostat、贝伐珠单抗+奥拉帕利等。毕云科教授总结道,成人弥漫性中线胶质瘤伴H3K27改变预后极差,目前的治疗手段没有统一标准且效果不佳,特异性、个体化治疗或许是突破方向,并强调了多学科会诊是神经系统肿瘤精准治疗的必经之路。
专题讨论三由大会主席庄冬晓教授进行引导与交流,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程海霞教授、梁丽萍教授、朱凤平教授与周支瑞教授,从病理角度对大会第三环节弥漫中线脑胶质瘤的病例进行了讨论。专家们分别从弥漫中线脑胶质瘤的诊断标准、肿瘤范围的划定标准、放化疗的经验分享、华山医院91个弥漫中线胶质瘤病例的预后分享等方面进行了交流,使这一复杂、棘手的病例得到了充分的探讨。
最后大会主席再次祝贺会议圆满结束,并期待未来神经肿瘤各学科之间的进一步联动与密切合作,以不断完善神经肿瘤的规范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