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活动】妇科专委会于2022年7月2日在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举办妇科肿瘤学术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发布日期: 2022-07-29 浏览次数:408

会员部

「基层医药学会官微」出品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慢性疾病,是21世纪中国乃至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30年,要实现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


为了积极践行建设健康中国的宏伟战略,具体落实上述目标,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妇科专委会联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科于2022年7月2日在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举办妇科肿瘤学术研讨会。


本次会议围绕妇科肿瘤最新进展、妇科肿瘤治疗骨髓抑制等热点问题,结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卵巢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病例,展开深入交流与讨论,20余位妇科专家参加了会议。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妇科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产科学科带头人李小毛教授为会议致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兼妇科主任张宇教授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兼岭南医院妇科主任杨越波教授共同主持会议。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科万璟教授首先分享了不久前举办的2022年ASCO会议卵巢癌药物治疗方面的新进展,介绍了多个包括卵巢癌一线维持治疗,复发性铂敏感及铂耐药卵巢癌治疗的最新临床研究结果。


从卢卡帕利用于卵巢癌一线含铂化疗缓解后的维持治疗、尼拉帕利一线维持治疗PRIME研究亚组分析、尼拉帕利对比尼拉帕利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晚期卵巢癌患者的疗效的三个临床试验详细介绍了卵巢癌一线维持治疗的进展。


从奥拉帕利维持治疗再挑战对卵巢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尼拉帕利联合dostarlimab治疗铂耐药卵巢癌、帕博利珠单抗对照安慰剂联合紫杉醇和贝伐珠单抗治疗铂耐药复发性卵巢癌等临床试验介绍了复发性卵巢癌的治疗现状及挑战。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科丁杰教授解读了中国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专家诊疗共识。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CIT)是最常见的化疗相关性血液学毒性之一,发生率与肿瘤类型、治疗方案和化疗周期等有关。CIT的治疗主要为输注血小板和应用促血小板生长因子。CIT的预防有助于降低CIT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科副主任古健教授分享了妇科肿瘤放化疗骨髓抑制的管理策略。化疗占据妇科肿瘤治疗的重要地位,化疗引起的主要严重不良反应是中性粒细胞减少及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FN)。国内外指南均建议FN中高危方案患者应预防性使用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性使用粒细胞刺激因子能大大降低患者中重度粒缺以及FN的发生率和早期死亡风险,保证化疗顺利进行。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科梁常艳教授分享了一例使用艾多预防化疗后粒细胞缺乏的临床病例。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谌小卫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方莉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王焕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邓柳枝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成娟教授、深圳市妇幼保健院王恺教授等专家围绕卵巢癌手术和药物治疗,长效与短效粒细胞刺激因子在预防和治疗肿瘤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中的优劣势、临床中如何预防和治疗化疗后骨髓抑制等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大家围绕病例结合自己的经验并从规范化个体化角度发表意见,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卵巢癌是病死率高的妇科恶性肿瘤,全面彻底的外科手术,足量足疗程的化疗,加之如PARP抑制剂、抗血管生成药物的靶向维持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治疗手段的综合应用,改变了卵巢癌的传统治疗模式,为最大程度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争取了更多机会。


手术达到R0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妇科医生具有高超的技能、熟悉的解剖、充沛的体能、过人的胆识、医患沟通技巧与多学科协作能力等。化疗也是不可缺少的治疗环节。


化疗最常见的副作用是骨髓抑制,骨髓抑制常见的是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合理预防性使用粒细胞刺激因子可有效降低患者中重度粒缺的发生率,合理有效的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可以保证化疗顺利进行,保证肿瘤治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