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活动】神经内科专委会神经病理性疼痛高峰论坛网络会议顺利召开
发布日期: 2020-10-15 浏览次数:421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10个发达国家的人群中,慢性疼痛的发生率高达37%。神经性疼痛,包括糖尿病性神经病、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三叉神经痛、脊髓损伤、神经根病和纤维肌痛,影响全世界多达2600万人。目前,慢性疼痛与情绪障碍、焦虑症、睡眠障碍、认知损害、疲劳和慢性压力的共病,给临床诊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它不仅使这些病症的诊断复杂化,而且降低了治疗效果,影响了患者的日常功能和生活质量。


为促进广大临床医生的相互交流经验,以提升临床对于疼痛的诊疗水平,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神经内科专委会于7月30日开展神经病理性疼痛高峰论坛网络会议,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过来做专题分享,希望提高广大医生的诊疗水平,提升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慢性头痛以及纤维肌痛患者的认识,帮助患者尽早摆脱疼痛焦虑折磨,开启美好的新生活。此次会议邀请了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内科刘军教授作为会议主席,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李艺主任、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接力刚主任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姚晓黎主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雷鸣博士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为西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王艺东主任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于清宏主任和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徐武华主任。



此次学术活动由刘军教授主持,简单明了地阐述了目前神经痛领域治疗的一些现状以及展望,另外,刘军主任特别强调了纤维肌痛的治疗难点以及跨学科交流以及MDT多学科诊疗的重要性。


李艺教授向现场参会专家分享了《头痛合并纤维肌痛的诊断与治疗》,呼吁医务人员关注CDH合并高危人群,积极干预可降低FM发作频率;推荐临床上使用First量表,这可快速准确识别CDH合并FM患者。在确诊CDH合并FM后可以采取以患者为中心的多模式治疗,在这个过程中,使用普瑞巴林有效抑制中枢敏化,显著改善CDH、FM患者临床症状。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接力刚主任分享《风湿科眼里的纤维肌痛》,接主任从风湿科医生的角度描述了炎性关节炎患者虽炎症控制很好、疾病缓解,但仍有50-60%患者存在重度疼痛。这类炎性关节炎患者除外周炎症外还存在中枢敏化共同导致疼痛,因此中枢敏化是FM的核心发病机制。接主任强调了FM常与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共病,且危害严重,所以关注FM诊断标准及治疗策略是十分重要的。



姚晓黎教授姚晓黎主任详细讲解了《纤维肌痛的最新诊断与治疗》,她指出FM是一种慢性广泛性疼痛,常伴有疲劳、无恢复性睡眠、认知障碍、抑郁和焦虑,而中枢敏化是FM的主要发病机制。另外,她强调了纤维肌痛的高危人群涉及精神科、风湿科、内科、疼痛科、肿瘤科等多个科室,常与多种疾病合并发生,呼吁专家们关注纤维肌痛的诊断与治疗,利用更新的2019AAPT诊断,帮助快速筛查纤维肌痛。会上,她推荐了指南一线推荐用药普瑞巴林,用在患者身上1-2天即可出现疼痛和睡眠改善,长期持续治疗(52周)可维持。



雷鸣博士通过一例典型的丘脑梗死的病例,引起了在场专家的热烈讨论。他详细阐述了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躯体感觉系统的损害或疾病导致的疼痛,分为周围性和中枢两种,而神经病理性疼痛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表现为刺痛、烧灼样痛、冰冻痛、电击样痛、撕裂样痛,以及蚁行感、麻木、瘙痒和麻刺感。中枢敏化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重要机制之一。会议上雷医生也提及,神经病理性疼痛早诊断早治疗,患者获益更多,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长期治疗,首选药物治疗。


最后,刘军教授、李艺主任、接力刚主任、姚晓黎主任、雷鸣医生、张为西教授、王艺东主任、于清宏主任、徐武华主任围绕纤维肌痛的治疗现状以及最新的诊疗方法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主要是基于纤维肌痛的高危人群涉及精神科、风湿科、内科、疼痛科、肿瘤科等多个科室,常与多种疾病合并发生,呼吁专家们关注纤维肌痛的诊断与治疗。线上讨论激烈,参与者众多,对纤维肌痛的最新治疗方式有了深刻的了解。



本次学术会议干货满满,更加直观明了给参会医务人员展现了纤维肌痛的治疗现状,传授了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最新诊断方式以及临床上多学科的不同的治疗方法。刘军教授表示,对于纤维肌痛这种疑难杂症,加强跨学科的交流,能加快诊疗的流程,更加精准地给患者进行治疗,减轻患者的痛苦。此次会议圆满结束,全体参会人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