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活动】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细胞病理与分子诊断专委会顺利举办儿童内分泌及遗传病诊治与基因检测新进展学习班
发布日期: 2019-12-25 浏览次数:506

2019年12月7日,由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细胞病理与分子诊断专委会主办,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内分泌专科和细胞分子诊断中心承办的“儿童内分泌及遗传病诊治与基因检测新进展学习班”在广州举办。


梁立阳教授致开幕词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内分泌专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委员、本次大会主席梁立阳教授致开幕词,“儿童内分泌及遗传病诊治与基因检测新进展学习班”如期在冬日的暖阳中举行,本次学习班是联合孙逸仙纪念医院分子诊断中心举办的第一场培训活动,特别邀请了儿童内分泌领域以及分子诊断领域的著名专家前来授课,对各位百忙之中不辞劳苦的讲者表示感谢,对风尘仆仆专程前来学习的专家同仁表示感谢。


杜敏联教授致辞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代谢专业学组顾问杜敏联教授致欢迎词,欢迎儿科内分泌遗传代谢领域的专家同仁参加此次学习班,共享儿童内分泌及遗传病诊治与基因检测领域的学术盛宴。


主委欧阳能太教授致辞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细胞病理与分子诊断专委会主委、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委会遗传性肿瘤标志物协作组副组长、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细胞分子诊断中心主任欧阳能太教授致欢迎词,对参会专家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预祝本次学习班顺利圆满成功。


全体人员合影留念

马华梅教授授课


课程伊始,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马华梅教授为大家讲授非经典型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非经典型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NCAH)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发病率高,疾病谱广,发病原因包括21羟化酶(常见)、11羟化酶(罕见)和3β羟类固醇脱氢酶(罕见)等发生变异。NCAH与经典CAH不同,CRH/ACTH不高,醛固酮足够。NCAH对ACTH的刺激呈过度的糖皮质激素反应;CYP21A2基因的错义突变导致酶动力学的改变,酶活性降低,导致酶前体和产物比值的增加且不依赖与ACTH。NCAH可发生于儿童期、青春期和成年期。NCAH男性患者青春前期会出现乳房发育、肾上腺皮质偶发瘤,儿童期有阴毛早现、性早熟现象,青春期和成年期可出现雄性激素过多,NCAH还可能有骨密度异常、性腺残余瘤、肾上腺肿瘤、临近基因缺失综合征等临床表现。ACTH兴奋试验是诊断NCAH的金标准,基因检测不作为第一线诊断方法。ACTH诊断应注意与肾上腺功能发动提前和PCOS相鉴别。治疗需根据患者的症状和需要个体化进行。


苏喆教授授课

接着,由深圳市儿童医院苏喆教授讲授性发育异常(DSD)诊治共识。性发育异常(DSD)是先天性疾病,表现为染色体性别、性腺性别和解剖性别不一致。DSD诊断和处理的一般原则为:禁止在专家完整评估前进行性别制定;初诊评估和远期随访应在有MDT团队的有经验的中心进行;所有个体均需在接受性别指定前应该与患儿的父母/家庭进行充分的沟通,鼓励家人参与决定;患儿和家庭应被尊重,注重隐私保护。DSD患者就诊的常见原因有女性发生腹股沟疝、青春期发育延长/停滞、原发性闭经、男性乳房发育等。性腺生殖细胞肿瘤的风险与年龄、性腺位置和易感基因有关,对保留性腺含Y的个体应考虑青春晚期进行性腺活检。DSD的性别认定处理一开始就需对家长坦诚对话,性别决定的年龄宜在3岁前,18岁为上线,若18岁后进行性别变更,需更慎重,尤其需要心理支持。手术治疗不宜过早,外科医生应熟悉手术对患儿的近远期影响,对于轻度阴蒂肥大的患儿倾向于不手术。


袁海明博士授课
 

东莞市妇幼保健院袁海明博士讲授全外显子测序在临床复杂遗传病诊断中的应用。遗传病是指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所引起的疾病,包括基因病、基因组病、线粒体病和体细胞遗传病,其特征为垂直传递、终生性、发病率低、危害严重、家族性发病、多无有效治疗。并非所有突变都致病,部分是生物进化或者是适应生存环境的,如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是最常见的基因变异类型,占总变异数的90%;部分单基因突变对抵抗疾病有一定作用(CCR5、PCSK9、MCM6、HMOX2基因突变);部分基因突变有双重意义,α/β基因突变对疟疾抵抗力强于一般人,但同时可导致贫血。绝大多数基因变异是有害的,会导致遗传性疾病。致病性判断一定要结合完整的临床资料,在判断过程中应考虑遗传异质性、外显不全、嵌合体等的可能。不要放过一个看似正常而实际上是致病性的变异。复杂性疾病可能存在一个以上的基因突变位点,对于怀疑与患者临床表型相关的临床意义不明变异,需要结合家系成员进行检测寻找遗传与疾病共分离的证据来综合判断。袁海明博士结合9个病例对全外显子测序在临床复杂遗传病诊断中的应用做了细致全面的讲解。


李晓娟博士授课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李晓娟博士分享儿童遗传病NGS检测平台的建设与应用经验。WES临床分析需学习分析原理、原则和流程,可多种分析方法同时使用。李晓娟博士结合1例“2岁男孩宫内发育迟缓、生长、精神运动发育迟缓”病例详细讲解WES临床分析的检测前咨询、fastQC质控及分析、变异筛选、确定基因变异、变异评级、报告生成及临床沟通。李晓娟博士指出临床沟通非常重要。有条件的可以每周固定跟临床查房,观察临床表型,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学习临床医疗过程,还应与临床医生讨论基因候选结果等。必要时对阴性报告的原始数据再分析。疑难遗传病检测与解读需要实验室人员和临床医生更多交流,分子遗传学、临床医学、生物信息学等专业需不断学习,来提高NGS分析水平。


萧晓琴老师授课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萧晓琴老师分享全外显子组基因检测技术的原理和数据分析流程。外显子组约占整个人类基因组的1%-2%,约85%与疾病相关的变异存在外显子区域。全外显子组测序是利用探针杂交富集外显子区域的DNA序列,进行高通量测序,检测范围约2万个基因外显子区域,检测变异类型有SNV、indels,外显子级别CNV及100kb以上的CNV。全外显子组检测时先进行文库制备(杂交捕获法),再进行测序(簇生成、测序)及数据分析。杂交捕获建库法对样本的碱基构成较敏感,如果非靶点区域的测序数据不能有效地平衡,目标区域总体覆盖将下降。全外显子组数据分析路径有单核苷酸变异(SNVs)、小片段插入和缺失(indels)、拷贝数变异(CNVs)。数据一级分析是在测序仪上完成;二级分析是在服务器上完成,通过序列比对进行变异识别;三级分析为通过变异注释、变异筛选、表型对应做的人工审核。全外显子组测序优势为通量高、信息量高、精确度高,局限性为难以检测出假基因、动态突变、甲基化、非整倍体、多倍体、平衡异位。


孟哲教授授课
 

下午的课程首先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孟哲教授讲授医学外显子组基因检测在儿童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分析和分享。遗传病分子基因检测常用方法有很多,如核型分析、FISH、CMA、MLPA、一代测序、二代测序。医学外显子和全基因外显子测序逐渐被临床广泛应用。许多遗传性罕见病缺乏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凭借临床表现难以做出临床诊断,很难选择适当的疾病基因系列与套餐进行分子诊断,仅检测已知的致病基因就有可能漏诊此类疾病。二代测序(NGS)等分子基因检测技术在分子诊断遗传罕见病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目前常用的生物信息分析的方法是Trio检测,一家三口同时检测,更加精准。二代测序结果的假阳性率高于一代测序,同时用第2种方法进行验证,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但临床检查、病史采集仍在罕见病的诊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正确的临床检查和熟悉各检测方法的特点是合理选择基因检测项目的前提。孟哲教授强调正确解读报告至关重要,需要临床和基础融合,并结合病例对NGS在诊断和治疗儿童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中的应用做了详细地讲解。


梁立阳教授授课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梁立阳教授系统讲授矮身材的遗传学病因研究与进展。生长是一个很容易测量的量化指标,却也是相当复杂的生物现象,生长模式具有高度遗传性(80-90%)。成年身高受宫内生长和生后生长的双重影响,也受到青春期启动时间和骨骺闭合时间的影响。GHD是最容易治疗的内分泌疾病,同时也是最难诊断的内分泌疾病。矮身材患者通过常规临床及生化检查,仍有50%患儿查不到确切原因。不是所有患者都需要遗传学检测,当患者有相应特征,怀疑存在遗传因素时需进行遗传学检查。GH-IGF-1轴是人类身高增长的基础,影响垂体发育、影响垂体合成或释放GH、影响GH-IGF-1发挥功能的诸多基因发生突变都会影响身高。GH-IGF1轴以外的基因异常可通过影响生长板局部的调控而影响身高,越来越多的生长板局部的调控分子机制被阐明,如涉及生长板旁分泌因子、生长板基质及软骨细胞增殖发育的诸多基因,如FGFR3、FBN1、SMAD4、Ras通路等基因异常。约10%的ISS患者携带致病CNV。严重矮小患者应进行个体化诊疗、预后和遗传咨询,还需避免不必要的内分泌检查和治疗。


彭小芳老师授课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彭小芳老师讲授CMA技术及全外显子组数据的CNV分析。拷贝数变异(CNVs)属于基因组结构变异,发生机制有非等位基因同源性重组、非同源末端连接、复制叉停滞和模板转换及L1逆转录转座。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是通过高通量特异性核酸探针在全基因组水平进行扫描,可检出染色体不平衡的CNVs。CMA检测优势为分辨率高,检测周期短,能检出所有引起基因组不平衡改变的染色体异常,其局限性为不能检测染色体平衡易位,无法检测芯片探针未覆盖的基因组区域CNV。WES分析CNV利用测序深度的策略进行分析,测序深度可理解为基因组上某个碱基被测到的平均次数。WES-CNV的分析原理是分析文件夹下所有的bam文件,计算每个样本的平均测序深度,然后将待分析样本与文件夹下的其他样本进行比较来判断缺失重复。为了减少系统误差的影响,提高CNV检测的准确率,很多WES分析软件需要一个对照样本,将对照样本和检测样本进行比较来识别。基于WES的CNV算法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但是不同算法的检测效率不同,诊断实验室需要对其进行评估。诊断实验室需结合自身数据类型采用其他方法进行进一步验证(CMA、qPCR、MLPA等)。


张丽娜主治医师授课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张丽娜主治医师讲授临床病例基因解读分享。张丽娜主治医师通过对三个病例的诊治,详尽地讲解了基因报告的临床应用。第一例患者1岁4月,女孩,发育迟缓1年余,最终诊断为Kabuki综合征(KS)。KS1为KMT2D基因突变,KS2为KDM6A基因突变。KS综合征有五种临床表现:特殊面容、骨骼发育异常、皮肤纹理异常、生长发育障碍、轻至中度智力障碍。第二例患者14岁,男孩,反复腹胀转氨酶异常13年余,腹痛2月,最终诊断为糖原累积病(GSD)Ⅰb型。GSD是一组由于参与糖原合成与分解过程的酶生成障碍而引起一系列不同症状的先天性糖代谢异常疾病,主要涉及肝脏、肌肉和脑中的糖原代谢异常。糖原累积病Ⅰa型是由G6PC基因突变所致,约占80%。糖原累积病Ⅰb型是由G6PT基因(SLC37A4基因)突变所致,约占20%。目前发现84种SLC37A4基因突变,大多数为错义变异,也有缺失、插入与剪切突变。第三例患者12岁,男孩生长迟缓12年,最终诊断为多发性骨骺发育不良,检测出致病基因为COMP。最后,张丽娜主治医师指出临床医生应重视基因报告的临床验证,但基因报告不等于临床诊断,在重视学科间交流的同时,临床医生仍应作为寻找病因的主导。


侯乐乐主治医师授课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侯乐乐主治医师讲授CAH表型与基因型相关性分析。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AI)是源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损害的一组综合征,可分为原发性(PAI)、继发性和三发性。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是一组由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合成通路各阶段各类催化酶的缺陷,引起以皮质类固醇合成障碍为主的疾病,最常见类型为21-羟化酶缺乏症(21-OHD)。21-OHD与醛固酮、皮质醇缺乏程度和高雄激素严重程度有关,有失盐型、单纯男性化型和非经典型。21-羟化酶基因(CPY21A2)位于6p21.3,人类白细胞抗原(HLA)Ⅲ类基因去区,CPY21A2基因突变目前已发现近300种,超过90%发生真假基因间重组,其突变特点为微小转换重组、大片段缺失/转换。常见的微小转换类型无明显种族、地区差异,大片段缺失/重复比例较国外稍低。CPY21A2基因检测难点为真假难辨、真假融合、形式多样。经典型21-OHD(SW,SV)临床表型与基因型具有明显相关性。侯乐乐主治医师结合三个病例详细讲解了基因检测对明确儿童PAI病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强调应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提高基因检测准确性。

 

最后,由大会主席梁立阳教授致闭幕词,梁教授表示此次学习班内容丰富,共10个专题讲座,涵盖了分子诊断技术的基础知识、临床内分泌领域最新进展及团队这一年的工作成果分享,再次对参会的专家同仁、讲者专家表示衷心感谢,明年我们再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