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新闻】致敬七十华诞,为实现健康中国贡献力量—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妇科专委会年会暨第八届子宫内膜癌防治及妇科新进展岭南论坛召开
发布日期: 2019-10-16 浏览次数:605

金秋送爽,岭南大地繁花似锦,祖国长空乐曲如潮。山河壮丽,岁月峥嵘,在这美好的时光里,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妇科专委会年会暨第八届子宫内膜癌防治及妇科新进展岭南论坛学习班于2019年9月27日-29日在广州珠江宾馆会议厅隆重举行。


会议由妇科专委会秘书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科党支部书记张宇教授主持,盛会之时,即将迎来祖国70年华诞,开场全体人员起立、共唱国歌。伴随着国歌的激昂旋律,大家都心潮澎湃,为祖国的强大无比自豪,表示要努力奋进、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随后妇科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产科主任李小毛教授详细做了专委会工作总结汇报和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在过去的一年。专委会在下基层、学术交流、技术推广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硕果累累。今后专委会将一如既往,继续秉承“促健康、强基层”这一办会宗旨,举办更多的学术活动,带动更多的委员参与其中,共同构筑好妇科专委会学术平台。最后,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李志成同志高度评价了以李小毛主委带领的领导班子近一年的斐然成绩,勉励大家再接再厉。





随后的学术论坛,邀请了国内妇产科领域知名专家学者进行授课和讨论,会议着重聚焦妇科肿瘤、微创、生育力保护等领域的诊治新进展。下面为您呈上本次会议的精彩内容!


李小毛教授:高泌乳素血症的诊治进展;阴道微生态与HPV;HPV疫苗和宫颈癌防控;内异症复发与术后长期管理;荧光腹腔镜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


大会主席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产科主任李小毛教授在三天的学习班里,做了多个主题的精彩报告。包括高泌乳素血症的诊治进展,详细阐述了泌乳素升高的原因、诊断及治疗的进展,强调了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对HPV疫苗接种预防宫颈癌的热门话题李教授详细的介绍了目前HPV疫苗的临床研究现状、不良反应发生率、成分和形状、接种的注意事项。关于内异症,李教授认为其仍然是世界范围内的健康难题,药物长期治疗是内异症诊疗的发展趋势,激素类药物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有效性和安全性得到了验证,中药也可以作为内异症长期管理的选择。李教授还对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研究进展及荧光腹腔镜在妇科中的应用做了详细的介绍,为子宫内膜癌微创精准诊疗提供了进一步思考。


段华教授:子宫内膜癌治疗新观点与保留生育功能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主任段华教授,主题为“子宫内膜癌治疗新观点与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的比较了宫腔镜下正常血管和异性血管的差异、内膜癌形态学的特点,详细阐述了宫腔镜下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手术方法,展示了其团队通过宫腔镜对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手术方法的探索及取得的临床研究成果。


张宇教授:早期宫颈癌手术治疗的前中后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科张宇教授强调了早期宫颈癌手术前需要明确诊断、评估手术具体方式;术中应确实做好无瘤原则、切除范围到位;术后注重病理结果分析,选择恰当的辅助治疗方式。


万璟教授:免疫异常复发性流产的诊治新进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科万璟教授围绕免疫异常导致的复发性流产分型、诊断标准、治疗新进展、监测做了详细而生动的演讲。指出免疫相关因素是导致复发性流产的常见原因,不明原因的复发性流产多与同种免疫异常有关,APS是最重要可治疗的自身免疫RSA的病因,抗凝治疗是其一线治疗,RSA患者应重视早孕期,且不能忽视中晚孕期的检测。


杨越波教授:从案例看宫颈小细胞癌;阴道微生态的评价及阴道感染治疗理念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科杨越波教授分别做了两个专题的演讲。对宫颈小细胞癌这一少见高度恶性预后极差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治做了详细的介绍,指出手术、放疗和辅助化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能改善早期患者的预后,晚期患者建议采用同步放化疗。女性阴道微生态系统是人体微生态系统的组成之一,由阴道内的微生物菌群、内分泌调节系统、阴道解剖结构和局部免疫系统共同组成,也是近年女性健康的热点之一。杨教授从阴道微生态的组成及检测入手,一一展开,从微生态角度重新审视妇科感染性疾病,并提出阴道炎诊疗观念的转变,由单纯杀菌转为促菌,停止“表面”治愈,最终目标实现增加益生菌,恢复阴道正常微生态环境。


刘穗玲教授:葡萄胎患者生育相关问题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科刘穗玲教授结合典型的病例,结合指南、文献及临床实践阐述了葡萄胎妊娠后再次发生葡萄胎的风险、如何防止葡萄胎诊治过程导致的宫腔粘连、化疗对卵巢功能有无影响、辅助生殖技术是否会导致葡萄胎的复发、双胎之一葡萄胎是否可以继续妊娠。


王焕教授:年轻女性组织学CIN的治疗决策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科王焕教授系统、详细的介绍了有生育要求的年轻女性CIN的分层管理需遵循的原则,强调以患者为本,在不增加癌症风险的基础上降低CIN诊疗对妊娠的影响。


方莉教授:子宫内膜增生的管理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科方莉教授通过对国内外指南的解读、临床工作的心得体会层层递进的介绍了无不典型的子宫内膜增生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管理方法,指出子宫内膜增生重视管理、规范治疗,是可以预防、可以治愈的。


王沂峰教授:VIN、VaIN的处理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妇产科王沂峰教授对外阴上皮内病变和阴道上皮内瘤变的定义分类、病因、诊断、治疗方式(外科治疗、激光治疗、光动力治疗、药物治疗)、转归做了详细的介绍,强调了CIN和阴道上皮内瘤变很大可能同时存在,需要引起注意。


狄文教授: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诊治进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产科主任狄文教授为讲解了“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这一临床罕见子宫恶性肿瘤的诊治进展。狄教授指出针对该肿瘤,目前理想化的最好治疗缺乏共识,并就目前争论颇多的几个问题如双附件是否切除,淋巴结是否切除,子宫能否保留,是否需要辅助治疗,复发后如何治疗等展开了深入探讨。


王泽华教授:早期宫颈癌手术方式的选择——该放弃腹腔镜吗?

近期LACC对宫颈癌开腹手术及腹腔镜手术的预后队列研究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成为了国际妇产科界的舆论热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王泽华教授指出应重视术者技术对手术预后的影响。微创是手术的总体趋势,且有并发症少、恢复快等诸多优势;医生放弃腹腔镜手术会让患者失去选择微创手术、从微创手术获益的机会。我们应该从加强腹腔镜手术培训,严格腹腔镜手术准入,规范腹腔镜手术范围,提高整体腹腔镜水平着手去改善患者的预后。


王玉东教授:宫颈癌治疗的现状与反思

上海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妇产科王玉东教授为我们阐述了腹腔镜手术影响宫颈癌预后的可能原因:举宫杯的使用,CO2气腹,多中心研究数据同质性差异,术者的手术技能等。王教授提出手术能力是LACC的关键,宫颈癌使用手术病理分期替代临床分期,可能对治疗和预后有更准确的指导意义。


昌晓红教授:卵巢癌肿瘤标志物及循环肿瘤细胞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昌晓红教授深入浅出的就卵巢癌的肿瘤标志物及循环肿瘤细胞CTC为大家展开了精彩讲述。昌教授谈及CTC在卵巢癌中的应用方向,可用于免疫细胞Ⅰ期临床评估,靶向治疗评估,评价个体化治疗,复发监测等。


陈建国教授:卵巢交界性肿瘤诊断与治疗的困惑和进展

广东省人民医院陈建国教授作了关于卵巢交界性肿瘤诊断与治疗的困惑和进展的精彩演讲。陈教授指出,因卵巢交界性肿瘤上皮细胞呈复杂性增生,同时伴有细胞及结构的轻-中度的非典型性,诊断完全依赖病理学,因此要重视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对年轻(<40岁)且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建议行保守手术;留腹腔冲洗液后行全子宫、双附件、大网膜、阑尾及腹膜多点活检,不必常规切除淋巴结,即使复发多数还是交界性肿瘤,仍可手术治疗;术后无肿瘤残留和无腹膜浸润的患者不接受辅助治疗;预后与卵巢外病变性质和肿瘤残留密切相关。


薛敏教授:宫腔镜技术与妇科恶性疾病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妇科薛敏教授用生动的病例及手术视频讲解了宫腔镜在子宫内膜恶性病变,宫颈特殊位置恶性病变,滋养细胞肿瘤,处女阴道及宫颈恶性病变、输卵管癌方面的应用。薛教授指出宫腔镜技术在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诊断或者治疗中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保留生育的处理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宫腔镜在妇科恶性肿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将是发展的趋势,但同时,其应用的安全性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何善阳教授:复发性卵巢癌的手术治疗策略与技巧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院妇产科主任、博士生导师何善阳教授作了“复发性卵巢癌的手术治疗策略与技巧”的报告。何教授指出,卵巢癌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化疗为辅,强调综合治疗。在卵巢癌治疗中,延长PFS是关键。对复发性卵巢癌的二次肿瘤细胞减灭术的策略和技巧做了详细的指导。


刘开江教授:再认识腹腔镜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科刘开江教授通过精彩的视频与我们分享了腹腔镜下妇科肿瘤精准切除之荧光染色淋巴结清扫的经验和启示,通过将荧光染色显影技术用于妇科肿瘤术中,显示前哨淋巴结SLN位置,发现了不同区域淋巴转移发生率的价值,从而实现淋巴结的精准切除,并提出腹腔镜下妇科肿瘤淋巴结清扫术也许应该从传统的“千人一律”向“个体化、精准化”转变的观点。


生秀杰教授:子宫内膜癌淋巴结切除问题与思考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科主任生秀杰教授为我们带来了宫内膜癌淋巴结切除问题与思考,她特别提及了肿瘤超分期、微转移、低容量转移等概念,深入剖析了淋巴结切除的利与弊。她提出淋巴结切除为分期提供依据,可根据患者高危因素与否切除淋巴结:低危者可不切淋巴结;高危患者需行淋巴结切除,且建议达肾血管水平;前哨淋巴结切除可考虑用于低中危或不能耐受全面分期手术的内膜癌。


王三锋教授:绝经后子宫内膜单纯增生的处理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王三峰教授通过两例绝经后阴道流血的病例提出了思考:详细分析了绝经后子宫和卵巢的生理状况;绝经后阴道流血的病因;绝经后无非典型的子宫内膜增生病因;绝经前和绝经后的无非典型的子宫内膜增生治疗。为临床医师对绝经后子宫内膜增生提供了指引。


古健教授:PCOS 相关月经的月经管理

对于PCOS这一妇科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科古健教授结合国内外指南和临床经验从PCOS相关AUB病因、PCOS相关AUB诊断及监测、PCOS相关AUB管理三个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最后古教授指出PCOS患者月经问题是可控、可治愈的。


肖兰教授:一例PARP 抑制剂的应用及思考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肖兰教授通过一例卵巢低分化浆液性癌术后化疗后发生脑转移使用PARP抑制剂的思考,指出上皮性卵巢癌分子分型基础上的精准靶向诊治成为未来发展方向。


杨海坤教授:免举宫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体会

梅州市人民医院妇科杨海坤教授提出举宫器术中挤压肿瘤,违反了恶性肿瘤手术的不挤压原则,他通过精彩的手术操作视频,向我们展示了在无举宫状态下如何利用子宫的天然韧带实现无瘤原则下的宫颈癌根治术,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


石琨教授:HPV初筛和宫颈癌筛查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肿瘤妇科石琨教授提出中国的宫颈癌防治形势严峻,管理工作需逐步完善。HPV初筛是宫颈筛查新趋势,根据同等风险同等管理原则,目前推荐针对HPV16/18分型检测。


王小云教授:中医辩证论治晚期/复发性恶性肿瘤的特色与思路

广东省中医院妇科主任王小云教授以两个生动的病例向大家展示了中医辩证论治在晚期及/复发性恶性肿瘤中的应用。她提出对晚期/转移/复发恶性肿瘤患者的辩证论治要体现中医“整体观”,处理好“人与病“,“整体与局部”的相互关系。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传变要注意剖析因果关系,中医、西医是世界医学的“双壁”,应互融互通,优势互补,为癌症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肖静教授:淋巴水肿的中西医结合诊疗

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妇科主任肖静教授以丰富的病例及图片向大家精彩讲解了下肢淋巴水肿的诊断、分期、预防等的相关基础知识,向我们介绍了相关的中西医治疗手段,具有良好的效果。


姚书忠教授:LACC研究后宫颈癌腹腔镜手术的改进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主任姚书忠教授荟萃大量前瞻性文献对照分析,对LACC研究进行了全面解读,结合临床工作经验,分析可能影响腹腔镜手术治疗宫颈癌预后总体生存率低于开腹手术的因素。并通过改进手术方法,变举宫为吊宫避免挤压肿瘤、封闭阴道壁避免肿瘤脱落于腹腔、大量生理盐水冲洗阴道避免肿瘤脱落于腹腔等改进措施,以期提高宫颈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预后。


江少如教授:妇科腹腔镜之输尿管保护

揭阳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江少如教授通过精彩的视频介绍了腹腔镜下输尿管保护的手术技巧。通过精彩的案例分析,提出对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新的认识,输尿管损伤患者的早期诊断、处理及改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黄神姣教授:如何安全有序的开展妇科单孔腹腔镜手术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肿瘤妇科黄神姣教授结合自己的手术经验,介绍了单孔腹腔镜手术的优势及开展单孔腹腔镜的心得,并分享手术技巧要点,为我们详细生动地展示了“单孔腹腔镜之美”。


刘木彪教授: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之保留神经的相关问题

广东省人民医院妇科主任刘木彪教授就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保留神经的相关问题作了精彩报告,从宫颈癌保留神经手术的历史、肿瘤预后和手术并发症的焦点问题、盆腔自主神经手术解剖难点、手术技巧等做了详细的介绍。


李田教授:RVVC的诊治和阴道微生态的重建

复发性念珠菌外阴阴道炎(RVVC)是临床常见阴道炎之一, RVVC顽固难愈,病程迁延,临床治疗甚是棘手。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妇产科李田教授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就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定义、高危因素、治疗方案选择做了详细的讲解,同时要重视阴道微生态的重建,才能提高疗效、避免反复。


邓柳枝教授:绝经后宫腔积脓引发的思考

绝经后宫腔积脓发病率低,临床表现不典型,常常认识不足,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科邓柳枝教授综合文献发现由宫腔积脓导致的子宫穿孔常常会被误诊为消化道穿孔阑尾穿孔或腹膜炎,而合并的子宫内膜癌也容易被忽视,邓教授提出高龄妇女生殖器官症状往往不便与他人交流;更关注全身疾病,生殖器官保健近乎盲区。应积极治疗老年型阴道炎、子宫内膜炎和宫腔积脓,防止子宫穿孔的发生。


大会现场,掌声阵阵,学术氛围异常浓厚。专家们紧紧围绕妇科肿瘤与感染新进展,传经送宝,授业解惑;参会学员们兴趣盎然,纷纷表示获益匪浅。这是一场精彩纷呈、充满活力、意义非凡的大会。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让我们期待明年的年会更精彩。


精彩瞬间